創科業界過去因公開數據不足,發展綁手綁腳。就此,港府上周交出開放數據「成績表」,今年將開放逾六百五十個數據集,當中的「量」及「質」遠未達到業界要求。有能源數據公司年前因港府未能開放用電量數據,需要自行向客戶收集,反映政府開放數據速度追不上業界應用。
有本港創科公司目前利用人工智能,分析病人的年齡、生活習慣及病況,計算接受不同療程的康復率,業界發現,私人醫療集團為增加市場競爭力,近年已應用相關技術,反觀政府礙於私隱問題,遲遲未有數據開放詳情,令應用未能惠及大眾。為達至智慧城市構想,特首林鄭月娥去年《施政報告》已將開放政府數據,列為推動創科的八大方向之一。直至上星期,政府資訊科技總監辦公室公佈今年在政府「資料一線通」網站開放逾六百五十個新數據集,免費供公眾瀏覽及使用。政府急於追落後,但效果似未如預期。
周光明一三年成立能源數據公司En-trak,為客戶分析用電量數據,他自行收集客戶提供的用電量數據作分析和比較,至今已集結四百多名客戶資料,涵蓋辦公室、酒店、學校等。港府近年公開本港用電量數據,惟周光明形容數據分類不夠仔細:「翻查『資料一線通』,政府發佈的本港用電量數據,只按樓宇類型分類,並沒有按分區列出的詳細資料。」周光明稱,政府開放數據的速度追不上業界應用的步伐,他至今亦從未使用過政府提供的數據。

能源數據欠分區顯示
數據分析同樣可在醫療科技大派用場,惟創科公司要向政府取得相關資料,至今亦難以做到。本地人工智能初創公司Asiabots,一六年推出聊天機械人,提供醫療資訊,其聯合創辦人黃梓豪表示,目前人工智能技術可分析病人的康復率及疾病風險。他以糖尿病為例,通過收集病人的血糖狀況、年齡及生活習慣,再比對現有的醫學數據,電腦可計算出病人使用指定療程的康復率。因此,他指出,目前政府公開的數據,遠未能發揮人工智能技術。相比之下,私人醫療機構更有動機推動人工智能於醫學上的發展。黃梓豪表示,目前已有本地醫療機構正整合數據,協助診所智能化,醫生將可在人工智能分析數據的輔助下診症。他認同,個人病歷等的資料涉及較高私隱度,不宜隨便供他人使用,但他指出,現有的人工智能技術,不一定要索取完整病歷,仍可進行初步分析。香港資訊科技商會榮譽會長方保僑認同,包括個人病歷在內的數據涉及私隱問題,不宜全面公開,惟可考慮刪除部份個人資料,或按不同的病症劃分初步數字。
金融業涉及大量客戶的敏感資料,同樣有私隱外洩隱憂。不過,互通金融科技行政總裁黃愛玲表示,外國有銀行在取得客戶同意後,開放客戶的財務數據供應用程式研發者使用,並研發出個人理財、儲蓄等應用程式。她表示,現時本港在技術層面上也能做到類似效果,但礙於本港銀行尚未開放客戶數據,做法比直接連接API(應用程式接口)迂迴得多。
由於運輸交通涉及個人私隱問題較少,科學園科培網絡榮譽會長鄒健宏指出,運輸署未來兩年開放的數據中,政府停車場車位數目,以及設收費錶的路旁停車位實時空位資訊,均為科技業界所渴求的實時數據,業界正期望數據公開後,可即時啟動相關研究。不過,交通資訊應用程式Pokeguide創辦人許沛然則指出,政府過去有關數據錯漏。